“嘀嘀嘀”,芝罘区排水管网智慧巡检管理系统警报声响起,大海阳路一处排水管线出现漏点。
专项值班员通过物联传感设备快速定位,将管道漏点信息第一时间派单给一线巡检人员。
“巡检员通过手机移动端系统的提醒,即可马上掌握漏点情况,并根据指令开展进一步探测修复。”在芝罘区城区排水设施隐患排查整治项目部,负责人郭复礼向记者展示了今年年底即将在全区实现应用的芝罘区排水管网智慧监管系统。眼前的系统如同一张“智慧地图”,能轻松实现高效索引、精准定位。
错综复杂的管网深埋地下,仅靠人工巡查,难以全面防控风险。如何更安全高效地管理排水管线,使之能更智能地处理各种突发应急事件?
芝罘区创新建立三维排水管网智慧监测系统,将全区排水管网三维立体化建模,同步导入清淤检测报告等信息,科学直观地对排水管网来管理,初步实现了“排水信息管理、在线监控预警、巡检养护管理”一体监管、多元融合。
“我们的系统立足三维立体技术,通过一系列分析二维管线的特征点,实现管线的三维化,结合物联网、大数据、GIS等技术,通过整合基础地形、降水、排水管网、排水设施、监测点等信息资源,实现排水管网及其附属物的信息集中化管理、直观性呈现。”郭复礼介绍说。
通过物联传感设备,芝罘区可以对辖区水闸、泵站、管网、易涝点等进行实时监控,全面掌握管网运行动态及空间分布,为内涝监测、应急预警、应急抢险提供支撑,建立完整统一高效、科学规范、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应急体制和应对机制。
在此基础上,芝罘区还建立健全巡查管护队伍,实现平台系统24小时运营维护保障,为应急预警、应急抢险提供支撑,对巡查工作进行动态监管,保障管网、路网的安全高效运行。
位于芝罘区通姜路中段的一处雨水检查井,一台“CCTV检测机器人”正代替人员下井进入管道内部。记者在工作人员手持的平板电脑上看到,管道情况在机器人的探测下清晰可见,还可一键生成实时影像和检测报告,为管道修复提供精准数据。
过去,对管网进行漏水巡查,需要有经验的听漏员拿起设备、贴紧路面,仔细听音,全靠一双耳朵判断漏点远近、水量大小。现在,利用CCTV检测机器人、潜望镜检测、声呐检测等智能设备,便可准确定位管道漏点位置、漏点大小。基于检测信息,确定采取漏点处置工艺。
“通过综合使用智慧监测系统和配套设备,可以对管线结构性缺陷、功能性缺陷进行全方位展示、查询、统计及跟踪预警,提高缺陷整治修复效率。对于管线的整体健康状态,能够清晰明了,对于重点管段,可以及时关注,辅助决策部门依据真实的情况,分批修复。”郭复礼说。数据管理集中化、缺陷问题直观化、预警信息实时化、巡检运维常态化,有效打造了一个城市地下管网安全生态圈,彻底破解了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孤岛”难题。
排水、供水等地下管线被称为城市的“生命线”,它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世界,保障着城市的安全运行。作为老城区,芝罘区排水系统建设早,设计标准低,且排水管线产权复杂,多头管理、管网功能缺失、档案不成系统、无序建设等问题较为突出。
芝罘区从去年起全面启动了地下雨污管网排查整治三年行动,对辖区道路、河流地下雨污管网进行全面的探测、溯源和整治,已排查清淤检测地下管网2600多公里。依托排查结果,建立可视化的监控体系,形成地下管理“智慧网”,全面掌握管网结构健康情况,并针对雨污混接问题进行精准溯源,实现管网检测全覆盖、无盲区,完全解决设施老旧、雨污合流、污水直排等历史欠账,提高城市排水管网的运行效能。
有了科技赋能,芝罘区对全区市政道路、开放小区等地下排水管网设施进行了迅速排查,精准获取管网长度、位置、管径、病害等信息,“一路一档”建立了全区排水管网信息化管理档案。
“截至目前,全区排查市政道路427条,开放式小区64个,已完成预计工程量的58%。”芝罘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佐九向记者介绍说。
在排查整治的同时,芝罘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市政道路整修等重点工程,铺设和改造雨污管线公里,提升了污水收集解决能力和水平。
“今年,我们将持续对全域市政排水设施开展综合整治,计划今年上半年完成全域排查任务,同时做好新修管线数据库更新维护。”李佐九说。管道检测清淤方面,年内计划完成道路、小区、河道等600公里地下管网内窥检测,同步开展管网清淤治理,力争年底前完成80%以上检测清淤。雨污管线综合整治方面,今年计划改造地下雨污管线公里。智慧排水综合监管系统将持续优化,整合排水信息管理、在线监控预警、巡检养护管理等功能,常态长效做好雨污管网综合监测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