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虽疫情平复,全国各地的传感产业论坛纷纷开了起来,其中以智慧城市安全感知和应急防御为主题的“城市生命线”论坛,几乎成为标配。
城市生命线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点,据相关权威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智慧城市和应急产业市场规模突破1.79万亿元人民币。当前,中国城市生命线建设处于第一阶段,而最弱处是以各种传感器为主导的感知体系建设。
11月7日,在备受瞩目的“华为全联接大会2022”上,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与华为联合发布《城市感知体系白皮书》,宣布为传感器“装上”鸿蒙系统。这也代表着,中国最大的消费电子巨头华为,吹响进军智慧城市的号角。
在汽车无人驾驶领域,华为入场,选择了造传感器——激光雷达。这次在智慧城市,华为准备造传感器吗?
如需《城市感知体系白皮书》原文(PDF),可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官网下载,或在传感器专家网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资料下载】找到对应资料下载。
今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时,573公里外的贵州兴义市贞丰县居民张玉平在手机上收到了地震预警信息,并显示90秒的倒计时。
这个预警信息让张玉平从午睡中惊醒,跑下楼告诉父母和邻居将有地震发生,并赶紧撤离,从而有足够的时间逃到安全地带。
这就是我国城市安全生命线——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卓有成效的案例之一,也是我国推动城市生命线建设的动力。
在此前,安全生产事故、极端灾害事件频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受伤或死亡和经济损失。
譬如广东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江苏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等重特大安全事故。2021年以来,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艳湖社区集贸市场“6·13”重大燃气爆炸事故、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台湾高雄市盐埕区“城中城”大楼发生火灾等等事件。
2021年9月,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简称“指南”),指南聚焦城市安全管理的主体问题和突出风险,意在指导各地开展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工作。
该指南为保障城市生命线提供建设标准,并且在18个中心城市建立“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吹响了中国城市智慧城市安全生命线建设的号角。
如何借助传感器、物联网等信息化工具,尽快构建城市的安全生命线?成为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要点。
这也是传感产业相关论坛论坛刮起城市生命线“热”的原因,譬如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中国传感器与应用技术大会上,就有相关的智慧城市生命线高峰论坛举行,详情请参看《首届中国传感器与应用技术大会落幕!这些痛点都得到解答!(专家观点)》。
根据《指南》的要求,预警平台建设分成两步走,第一阶段主要是对城市生命线工程和洪涝安全的监测。在这一阶段,构建检车预警系统、感知网络系统成为关键。
城市生命线感知网络,主要是针对燃气、供排水、热力、桥梁、综合管廊等基础设备,要使用到压力、流量、影像、震动、气体、超声波、温度、湿度、加速度等多种传感器。
如下表为《指南》中列举城市生命线-综合管廊系统要监测的对象和指标,涉及压力、流量、液位、温度、湿度、气体等等多个变量的监测,需要用的传感器种类和数量可想而知。
第二阶段中要求满足城市公共安全感知、生产安全感知、自然灾害感知三类感知网络覆盖,需要采用音视频监控、温度、烟感、光感、火灾探测器等可控设备,对感知网络、信息传输、终端平台、预警处理等系统化要求更高。
感知网络建设中传感器、探测器设备和物联网智能终端应用量较大,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可观。如在北京亦庄1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的约1.9万个窨井中,安装了包括井盖状态监测仪、液位监测仪、燃气智能监测终端等6类共计约6万套智能监测设备,使用量相当可观。
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系统的传感器,理想状态是每隔1-5米部署一个。如果按5米间距计算,你一个城市的水电气热桥梁管廊,这些传输干网到入户加起来有多少公里?平均下来一个二线,1000万个传感器。如果按每个物联网传感器1000元、使用5年生命周期计算,平均每年投入费用为200元。整个城市每年需要的平均投入为1000万个*200元/年/个=20亿元/年。还不含系统侧的城市三维模型和平台。每个城市每年投资20亿确保水电气热桥梁管廊安全,貌似也不算贵…
城市生命线是指城市的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消防、医疗救援、地震灾害等等线路、应急系统,城市生命线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
早在2009年,国家就将“应急产业”纳入新兴起的产业,逐步建立应急产业体系。
到了2021年国家及地方“十四五”发展规划陆续出台,建设“数字中国”成为重点规划,许多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重点。
过去10年在政府主导下,城市生命线等应急产业得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在国家层面逐步建成以国务院-省/部级-地市级-县级为架构的国家应急平台体系。
在市场上,当前公共安全产销研企业超过15000家,涉及保安报警、CCTV监控、防盗报警、楼宇对讲、智能家居、生物识别、智能交通等诸多领域。
据相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应急产业市场规模突破1.79万亿元人民币,工信部将我国应急产业细致划分领域划分为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处置、安全应急服务4大类。
面对这个庞大的市场,华为也入场了,但与汽车传感器领域华为直接造激光雷达不同,华为这次不造传感器了,而是制定标准,选择了为传感器“装上”鸿蒙系统,用鸿蒙系统连接亿万传感器。
根据《指南》中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的整体架构图,风险监测感知网络处于底层,是总系统的基础,也是城市生命线的基础。
城市感知体系的建设,以各种传感器设备为基础,然而目前也是现阶段智慧城市最弱的点。
一个问题是传感器数量不足,感知难以形成系统。另一个问题是各种传感器系统感知标准混乱,没有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认为:“要想实现城市韧性,对感知、数据的需求要推进一体化。”
华为公司副总裁、企业BG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认为,建立一个数字世界的城市管理机制,需要把城市当做一个生命体、有机体来打造,打造好城市的感知、中枢、应用、网络、数据。无论是城市的眼、脑、手,还是脉、血液都像人一样,形成城市智能体,进行自我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这样的话,整个城市才能可调节和发展。
智慧城市以及城市生命线的建设,有着万亿级庞大的市场,此前华为已确定进入了汽车传感器的激光雷达领域。
而在智慧城市中,华为不造传感器,而是选择了连接传感器,以OpenHarmony鸿蒙系统为基础,建立连接各个传感器平台的城市感知体系。
并在11月7日,华为联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城市感知体系白皮书》,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相关行业标准的建立。
此前,华为已联合深圳市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深圳市部署了上万根多功能智慧杆,这些智慧杆搭载边缘智能网关,拥有多种传感器,并内置鸿蒙系统,感知数据统一采集,物联终端统一接入,运维费用可节省20%,运维效率提升90%。
传感器细致划分领域多,碎片化严重,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分摊研发成本,做大企业营收,因此导致许多传感器企业小而弱。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尤其是城市生命线等重大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刚需带来庞大的传感器需求,为我们许多中小传感器企业规模化提供了契机。
智慧城市这个庞大的市场,也吸引了华为等科技巨头的目光。与汽车传感领域直接造激光雷达不同,这次华为选择了建立标准,用鸿蒙系统串联起亿万传感器。以后,或许传感器企业都需要仔细考虑与鸿蒙系统的兼容问题了。
同时,围绕着城市生命线,怎么创新传感器应用,也是许多企业要突围的重点。譬如目前许多传感器企业在做的智慧杆、智慧井盖等,在城市生命线里,还有哪些安全死角需要传感器发挥作用?
声明:本文内容系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传感器专家网观点或立场。更多观点,欢迎各位留言评论。